美食无国界。舌尖上的好货,可以把全天下的“吃货”紧紧连在一起。重庆的“土特产”赶上了出海的“大潮”,上半年出口达到7.5亿元,增长超过五成,创下了近5年来的同期新高。
“洋货架”何以看上了重庆“土货”?背后是一整套“内陆开放”的逻辑。
今年前7个月,中国外贸实现全面增长,而在中西部最为活跃的,就是“西部陆海新通道”,借助这一通道,重庆上半年农产品出口达到7.5亿元,增长超过五成,创下了近5年来的同期新高。其中,渝东北的柑橘,出口首次突破5000吨;巫山的脆李,“省掉”中间环节,首次实现“自营出口”。
“土特产”跨山出海,步子迈得不算小了。类似的步子,去年上半年也出现过:城口县的香菇、腊肉首次走出国门,实现近五年来外贸进出口零的突破,打通外贸发展新路径;铜梁的萝卜、长寿的鸡蛋等等,也都以更高的效率、更优的价格,在世界市场冒了个漂亮的泡。
什么是“土特产”?掰开了说:“土”就扎根儿“乡土”;“特”就是独具“特色”;“产”,不仅是产品,更是直指“产业”。
重庆,幅员辽阔,从不缺“土特产”,漂洋过海的队伍,也在逐步扩大。通道带物流、物流带经贸、经贸带产业,“土特产”的“产”字,正在释放能量。
全球化最大的特点之一,就是体现在供应链上。要在这个链条上立足,靠的是“比较优势”,想不被“比下去”,就得把特长“比出来”,不仅产品要够“强”,品牌也要够“响”,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重庆“土特产”还是“新生报到”。从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,到“天下谁人不识君”,步子可以迈得再大一点。
(第1眼-重庆广电记者 吴霜 支润蕾 陈力)